调笑令
山野
山野,
树阴乘凉更好。
疆场战罢养生,
最恨随处恋人。
人恋。
人恋。
战马犹思烽火。
小女子认为,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深。研究者撰写的文章,不屏住气不一定读得下去,不咬住牙不一定看得懂。民间收藏古书画原则是:能否因此填出好词。一幅古画不能让你触动,肯定毫无灵感。当然,这只是调笑!
中国宋元书画存在两个传承体系。第一种是国内传承体系,其基本特征是经过著名收藏家题跋(例如明代王穉登题跋)、钤印(例如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各种印章)或著录(例如清朝皇宫的“石渠宝笈”),这类藏品鉴定起来比较容易,可以比较历代收藏家的笔迹,比较历代收藏家的印章,比较著录的描述等等,属于拍卖市场的顶尖级书画拍品,往往创出高价。
第二种是周边国家传承体系(即创作年代或稍后就流传到周边国家,例如日本),其基本特征是他国收藏家在原作上不乱题记、不乱盖章,以保持原貌。这类藏品鉴定起来比较困难,需要进行绘画风格研究,笔墨研究,作者题识研究,作者钤印研究,纸绢时代特点研究,绘画原料研究,“包浆亮”研究等等,非常复杂。
年代久远的宋元绢本书画,常多次经过重裱,每次重裱时都要加胶加矾,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。次数多了,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,绢面上有一层亮光,俗称“包浆亮”。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,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。
元代绢特征是粗绢,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。前人对古书画用绢断代,有“宋元绢双丝,明清绢单丝”之说。
这种粗绢太稀不易着墨,所以书画作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,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。装裱后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由于潮湿等原因,托纸与绢脱开了,绢本身也因陈旧而呈现黑。后代裱画的人因无经验,不了解这类作品的托纸上还存在墨迹,希望经过裱褙后能显得白一些,于是另换白纸重新托裱,这样裱褙完了以后,往往连字画也看不清了。这是鉴定中经常看到的情况。
元代书画题识规律:元代书画上作者题识基本上是在绘画内容之后(题款或钤印在画的左方或右下方)。
乾隆年间,一幅元代王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(子明卷)被征入宫,乾隆皇帝爱不释手,但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(无用师卷)进入清宫。乾隆皇帝认定“子明卷”为真,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,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,将真迹(无用师卷)当赝品处理。直到现代学者翻案,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。最先看出两画真伪的是徐邦达。徐邦达有“国眼”之称。他认为《子明卷》中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,这显然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。哈哈,即使清朝皇宫的“石渠宝笈”著录,并且盖上皇帝收藏印,也未必可靠。
赵孟頫人物鞍马画的特征:画中人与马动作相互呼应,生动有致。画风古雅中兼有逸趣,具有元代“文人画”特色。
《浴马图》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纵28.5厘米 横1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《调良图》元 赵孟頫 纸本水墨 纵22.7厘米 横4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《秋郊饮马图》元 赵孟頫 绢本设色 高23.6厘米 长5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比较一下宋代李公麟的作品,可能更有助于理解什么叫“逸趣”,什么叫“文人”画。
李公麟的人物鞍马图中人与马之间动作也是相互呼应,生动有致的。但是,比较正统,不那么“逗乐”。
据说,这两幅画是赵孟頫真迹,但是遇到了猪头收藏家,将其重新装裱了,失去了欣赏价值。这类古画只剩下三种价值:(1)供现代画家临摹(毕竟还可见到笔墨痕迹);(2)提供赵孟頫人物鞍马画的研究素材;(3)提供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传世作品特别少的证据(猪头收藏家古今中外都存在)。
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